1月8日,湖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湖南省秸稈綜合利用若干規定》,法規將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9日下午,湖南省人大常委會舉行發布會,對法規進行了解讀。湖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擁有豐富的秸稈資源。 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羅志軍介紹,目前,我省農作物種植面積9540萬畝左右,秸稈年產生量3685萬噸、可收集量2747萬噸、利用量2443萬噸,水稻、油菜、玉米三大作物產生的秸稈占總量的90%以上。長期以來,秸稈的低效...
根據《西城區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西發改文〔2024〕82號)和《西城區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實施細則》(西發改文〔2024〕91號)等文件規定,為做好2025年度北京市西城區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項目入庫儲備工作,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今天(2025年1月9日)在官網下發了《關于征集2025年度西城區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儲備項目的通知》,正式開展儲備項目征集。根據《西城區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顯示,西城區...
日前,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永盛街道漢營走馬地熱普查等4個地熱資源探礦權成功掛牌出讓。這是自2016年開展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整治工作以來,隆陽區首批出讓的地熱資源探礦權。據介紹,保山永昌水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以66.02萬元的價格競得隆陽區永盛街道漢營走馬地熱普查權;保山永昌康養旅居投資有限公司則一舉拿下其余3個探礦權,其中,隆陽區青華街道沈官地熱普查成交價35.11萬元、河圖街道地熱普查成交價40.17萬元、板橋鎮世科地熱普查成交價41.1...
1月3日,記者從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獲悉,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在西寧大堡子基地實施的西寧市清潔能源供暖示范工程,首次突破高寒地區地熱能-太陽能多能互補開發關鍵技術,成功破解高礦化地下熱水資源取熱不取水的開發利用難題,實現5000平方米的供暖,供暖功率達250KW,為河湟地區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可借鑒的工程經驗。近年來,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立足行業特色,以產業四地建設為引領,圍繞地熱資源潛力評價、開發利用關鍵技術和地熱資源創新應用關鍵...
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1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出席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表示,2024年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發展底色更加鮮明;2025年將以雙碳工作為引領,繼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2025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也是作出雙碳重大宣示5周年。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承諾,2024年國內綠色低碳發展取...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院長謝和平團隊提出了低能耗電化學碳捕集新策略。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近年來,作為一種前景廣闊的替代方案,電化學碳捕集技術因能夠利用可再生清潔電力、無須升降溫操作而備受關注。然而,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存在過程不穩定、難以大規模推廣等一系列挑戰,特別是在含氧氣源如空氣或煙氣中,電化學系統的穩定性往往難以保證,反應過程中的氧副反應和電極退化等限制了長期有...
6日,記者從中國石化獲悉,截至目前,其地熱供暖能力累計達1.2億平方米,較十三五末實現翻番。中國石化的地熱供暖服務區域已覆蓋北京、天津、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等11個省(直轄市),服務120萬戶居民,每年可替代標煤近2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590萬噸。中國石化方面表示,為了做好今冬地熱供暖工作,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聚焦供熱生產數智化,進一步提升地熱供暖精細化水平,做到了數據實時采集、溫度實時調控、問題實時監控,有效降低能耗、提...
近日,西安市政府辦公廳發布了《西安市促進供熱行業提質增效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推進供熱高質量發展的21條措施和專項資金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全市5家垃圾焚燒電廠和53家污水處理廠余熱資源,逐步實現周邊建筑用熱替代。支持鼓勵地熱能等新能源供熱,推動既有燃氣鍋爐開展多能耦合節能改造,實現和新能源協同互補、有機融合、多元發展。開展現有小區自備鍋爐優化整合,新建建筑全部納入集中供熱管理體系,2028年底實現全市集中...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內蒙古日前正式啟動林草能源碳匯綠色發展合作機制,進一步挖掘林草資源碳匯潛力,探索實踐林草碳匯生態價值多元化。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林草濕地總碳匯量達1.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據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副局長馬強介紹,內蒙古林草行業與能源企業聯合啟動林草能源碳匯綠色發展合作機制,搭建碳匯產品價值轉化的規范平臺,推進碳匯資源本土化利用;搭建跨行業領域合作的服務平臺,...
2024年12月3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2025年1月上半月(1月1日—15日)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1月上半月,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北部、東北區域、華南區域大部以優良為主,局地部分時段可能出現輕度污染,長三角區域、汾渭平原、西北區域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局地出現中度污染,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中南部、西南區域大部...
臺灣尋求到 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30%,盡管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面臨挑戰,但仍上調了之前的目標。環境部周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政府的目標是到 2020 年將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礎上減少 26% 至 30%。早先的目標是將排放量減少 23% 至 25%。臺灣未能實現其最初的可再生能源上網目標,基礎設施和海上風電設施的建設也遭遇延誤。與此同時,政府堅持明年關閉最后一座核反應堆的計劃,這可能會迫使臺灣更多地依賴進口化石燃料。在臺灣政府制定...
根據最新展望,2025年制氫的平準化成本(LCOH2)不太可能降至1美元/千克。受電解槽成本上升和通脹影響,LCOH2預計將持續較高。即使在中國,這一成本在2030年也將保持在2.50美元/千克以上,2050年則降至1.60美元/千克。展望指出,只有在2030年之后,可再生氫才可能在少數市場上與灰氫競爭。中國因堿性電解槽成本較低,在所有建模市場中LCOH2仍然最低。然而,即使在成本最具競爭力的中國和印度,可再生氫也需在2030年之后才能與灰氫相媲美。對于依靠光伏...
大唐多倫制氫項目,作為大唐集團首個綠氫重點示范項目,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該項目預計于2025年投產,投產后年制氫量可達7059萬立方米,有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93萬噸。項目包括新建120MW風電、30MW光伏以及額定產氫量14000Nm³/h的電解水制氫裝置。所產氫氣將用于替代大唐內蒙古多倫煤化有限責任公司現有的部分灰氫,助力煤化工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該項目配置了4套水電解制氫單元設備,其中3套為4000Nm³/h設備,1套為...
12月27日12時18分,華能濱州新能源85萬千瓦光伏項目首批60萬千瓦成功并網發電。該項目是國家第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也是國家海洋立體確權政策后的首個獲批光伏用海項目,位于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該項目占用海域灘涂1.58萬畝,安裝了169萬余塊光伏組件,新建220kV集電線路跨越套爾河,最大跨距達1273米,成為山東省內輸電工程的第一跨。項目全容量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12.86億千瓦時,節約標煤38.5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1.77萬噸,具有良好...
近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地熱能未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隨著全球電力需求強勁增長,新技術正在加速釋放地熱能潛力,推動其成為全天候清潔電力供應的關鍵組成部分。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將成為下一代地熱能技術應用的佼佼者,該技術適用的地熱資源潛力位居全球第二。全球地熱能應用仍然有限新技術深度挖掘地熱潛力地熱能是一種前景廣闊、用途廣泛的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供暖和制冷方面擁有巨大潛力。IEA指出,地熱發電站可以全天候以最大容...
中國環保新聞,環保,環保新聞,環境保護,煙氣環保處理,廢水環保處理,環保設備,環保產品